vic 空间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vic 空间

Choose mode

  • dark
  • auto
  • light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Vic

0

Article

0

Tag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爱智之乐
    • 蒙田
    • 培根
  • 笛卡尔
  • 帕斯卡
  • 斯宾诺莎
  • 莱布尼兹

爱智之乐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爱智之乐


Vic

# 蒙田

# 蒙田开创法国精神

一般谈到蒙田,都会认定他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人文主义者,他开创了法国精神主义传统。

“精神”可以与“心灵”对等。蒙田等于是建立了法国文化的基调,这种思想肯定对心灵生活的向往。表现为广泛学习而少下定论,有自信又能够宽容多元的想法,重视生活超过抽象理论,以轻松态度面对及享受人生。

蒙田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随笔集》。蒙田说他这本书是闲话家常,抒发内心的感受。它的内容简单分为以下三方面:

  1. 对当时的知识界权威,也就是经院哲学加以批评。这种批判态度很像后来18世纪启蒙运动的学者

  2. 冷静深入地分析人的本性与欲望,这一点很像弗洛伊德(1856 - 1939)之后的心理分析专家

  3. 收集并且描述远方少数民族的风尚、习性与价值观

# 蒙田的承先启后

很多人认为蒙田是怀疑主义者。事实上,他不能算是怀疑主义,但是他具有怀疑的心态。他的学习方法是承先启后,引述并且发挥许多希腊、罗马的名人语录。他不是系统的哲学家,他也无心做一位系统哲学家。相反的,他以暧昧而反讽的手法大量引用古人的名句。

# 爱智作风

我从未造成任何人的痛苦与破产,我没有仇恨的人与报复的心。我从不曾触犯法律,从未煽动变革与动乱,从不侵占别人的产业与钱财,从不食言,一向自食其力。

—— 蒙田

蒙田最推崇的哲学家还是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是他所知最完美的人。同时他也受到伊拉斯谟的影响,专门批评那些书呆子。

蒙田认为凡事皆未定,所以他从不下断语,这种心态使哲学又重新贴近了人生。通过蒙田的介绍,对各种人生问题的反思,尤其是采用类似苏格拉底的反讽方式,又使哲学出现了活力,与生活更接近了。

后来法国的哲学家很少有不受蒙田影响的,由此形成了法国精神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同时兼顾哲学与文学,或者习惯于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哲学思想。譬如法国哲学家得到诺贝尔奖的至少有三位:柏格森、加缪、萨特,他们都是哲学兼文学的高手。

同时,后来的法国人对这样的生活哲学也特别重视。他们从小学开始,教育内容就增加哲学的材料与思维方法。而学生考大学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哲学题目让他们发挥。

# 如何面对死亡

我们如果知道如何适当平静地生活,我们也就会知道同样地方式去面对死亡。

—— 蒙田

蒙田在《随笔集》里面承认自己长期以来都害怕死亡,并为此所苦。他的思想中离不开死亡必然到来、人生必然消逝的念头,他深受威胁,这几乎使他瘫痪。

第一阶段,蒙田重复许多斯多亚学者的说法,指出不用害怕死亡。他说:“你的死亡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那是你存在于世的条件,是你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死亡是你生命的目标,这很明显是斯多亚学派的观点。

第二阶段显示了蒙田的人文主义思想。在1580年之后,蒙田有几个女儿在婴儿期就夭折了,这时候法国的内战已经打到他家附近,同时发生了瘟疫。死亡真实展现了成为一种非常具体的危险。那时他的观念开始改变。他在1595年版的《随笔集》加了一段话,他说:“哲学叫我们常把死亡放在眼前,要预先看到它,在它来到之前反省它,并且给我们一些规则,让这样的思想不至于伤害我们;但是,我们真正知道如何生活的话,就不应该再教我们如何去死了。”也就是要先知道活,然后自然就不用太担心死的问题。

蒙田的新思想是:他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结束,而不再是他以前所想的死亡是生命的目标。现在蒙田说:“死亡其实就是生命的结束,而不是生命的目标;是生命终结、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不是我们需要针对的重要对象。”

蒙恬最初觉得人生因为有期限,就会失去它的价值。现在他发现正因为人生有期限,所以人生有它自己内在的价值。我们想想看,如果生命没有期限,人可以一直活下去,人生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但问题出在人有理智,理智无法接受生命的有限,总在想象一种纯粹概念的东西,可以否定生命的有限,永远地活下去。

事实上,这种对永恒的要求是非常不合理的,可能让一个人忽视他所得到的生命礼物。他把人生当作礼物,这个礼物就是具体的个人自己,并且只有他自己可以决定这个礼物的价值。尤其要说明的是,就算终有一天人会死亡,这个事实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人贬低生命的价值,因为没有人有不死的生命。因此,我们何必去幻想呢?蒙田认为这是理性最野蛮的疾病,让一个人背叛真实的自我,轻视真实的自我。

他主张人应该接受生命,热爱它,尽量使用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如何使用。蒙田强调我要比凡人享受多一倍的人生,我发现我的生命受到时间的限制,那我就要在品质上延伸它。为了抓住时间飞跃的速度,我要更快速的把握人生,全力把它活出来,生命短暂,所以为要让它活得更深刻、更充实。这就是新的文艺复兴的精神,可以让你欣赏四周奇妙的让人振奋的世界,觉得生命是愉悦,可以好好去品味它。

人生不是要去忍耐或受苦的,而是可以按照一个人的计划,活得有强度与热度。这个观点就预先显示了尼采所谓的“活得有如冒险犯难”。这样的新生活观是本身自足的。它不像文艺复兴初期的米兰多拉,要让人活得像神的形象一样,也不像基督徒相信死后的永生。

# 回归政治与人性

蒙田建议当时的人对政治要保持平常心,这样才能够把焦点拉回到人自己身上。

将焦点拉回到人自己身上,但是不能够以少数西方人或基督徒作为中心,作为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来衡量远方许多少数名族。

要避免人类中心主义,人也是动物之一。动物的本能能够然他们保存及发展,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人有理性,却不见的过得更快乐,也未必显得更优越。蒙田要我们重新认识人,要了解人性是什么,人生应该如何安排合适的生活。

# 培根

培根(1561 - 1626),英国哲学以经验论为其主轴,培根就是一个关键人物。

培根有一本《培根随笔》,无论摆在任何时代,也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哲理散文的极致表现。他的散文有两个特色:一是大量引述古代哲人的言行,但文章本身却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可以毫无滞碍地展现开来。他的写作方式也显然受到蒙田的启发。

培根作为哲学家有两大贡献:一方面是对传统研究的批评,在科学与哲学方面皆是如此;二方面是他认为要构建有效的知识,一定要先打破四种假象。

在中世纪一千多年里面,哲学长期被当作思考的工具来辅助神学,现在要立刻回到哲学本身,以人的理性来了解自然界及万物,这显然需要一个转折的过程,而培根就是关键人物.他提出的《新工具》在许多专家看来,跟传统的逻辑提到的归纳法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方法上虽然比较精密、比较严谨,但还达不到真正可被使用的层次。

培根不能算是科学家,他住要是一位文学家、一位法官、一位作家。他以这样的背景,使他在讨论哲学的时候,一方面又像法官在断案一样,有时候难免主观。所以我们谈到他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要我们客观地认识世界;他所谓“过去研究的各种问题”,若要超越他们,就必须在方法上有新的工具,也就是更严谨的归纳法。

培根使用比喻:蚂蚁收集材料,蜘蛛自己吐丝。但都比不上蜜蜂酿蜜。你要把两者综合起来,从外界经验得到许多材料,经过适当而理性的方法来做研究,使材料得到成果,最后达到普遍的公里。

培根所谓的“知识就是力量”,用意是说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这句话是普遍适用的。譬如,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车,你有一辆再好的车也无能为力。这种知识就是让你在这一方面显示了能力,同时可以发号施令。又譬如说,你知道人生的正确方向就可以一直朝目标走去,你走得再慢,最后也会抵达;另外一个人不知道人生的正确方向,他跑得再怎么快,也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培根指出扰乱人心的“假象”有四种:

  1. 种族假象(自我总心)
    我们生而为人,难免有种族假象,总认为人的判断就是万物价值的基础,而忽略了万物作客观的观察与理解。

  2. 洞穴假象(先入为主)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小小的天地里面,就像蒙恬所批判的西方人、基督徒,见到其他地区而非基督徒的人就很难理解。不知道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问题,如何面对死亡的压力,也很难理解不同的信仰,这就是标准的洞穴假象。

  3. 市场假象(人云亦云)
    就是人云亦云,大家依靠话术来造成某种效果,让自己所经营的东西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事实上,可能只是一些空洞的争辩与无聊的幻想而已。

  4. 剧场假象(脱离实际)
    就像演戏一样,一出出完整的戏,事实上都是处于主观的假设或预先设计的内容,让你看到人生从生到死像一出戏一样,最后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检验,跟实际的人生是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