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空间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vic 空间

Choose mode

  • dark
  • auto
  • light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Vic

0

Article

0

Tag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爱智之乐
  • 笛卡尔
  • 帕斯卡
  • 斯宾诺莎
    • 受人谩骂的哲学家
    • 要给宗教划下界限
    • 爱智慧的准备工作
    • 《伦理学》在说些什么
    • 学会从永恒的方式认识一切
  • 莱布尼兹

斯宾诺莎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斯宾诺莎


Vic

斯宾诺莎是一个被开除教籍的犹太人。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常被人辱骂的哲学家就是斯宾诺莎。

如果自由可以被压迫,人类可以被限制,在没有获得权力者的许可之前不敢活动,那么人类就只能停留在思考别人要他们思考的事物,永远会导致一种后果:人们所说的并非他们所想的。这样将会使得国家的忠诚与信仰沉沦、堕落,令人鄙弃的虚伪与阴险因而滋长,也会助长诈欺的风气,并败坏善良的风俗。对国家而言,这是更大的不幸。

—— 斯宾诺莎

# 受人谩骂的哲学家

斯宾诺莎的思想把整个传统的西方哲学所设定的各种形而上层次的观念,尤其是上帝,整个摆在一边,重新进行思考。他的思考是有基础与层次的,对于在观念上先入为主的人,那是完全无法忍受的。

譬如斯宾诺莎并不是不谈上帝,但他的上帝观念是“上帝就是实体,也就是自然界”。这样看起来像是泛神论。但是斯宾诺莎有一套完整的解释,可以说明他在根本上超出了泛神论的范畴。

# 要给宗教划下界限

斯宾诺莎是犹太人,从小就对与犹太教的《圣经》,也就是《圣经.旧约》的前面五章非常熟悉。他在他的《神学及政治论集》里面谈到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他说:“在《圣经》里面,上帝被描述为以为立法者、君王、正义、慈悲者等等。这些说法就是要迁就人们有限的只是而写的。事实上,上帝的活动是由他‘本性的必然性’表现出来的,上帝的命令就是永恒的真理。”“本性的必然性”这个词是斯宾诺莎使用的术语。换句话说,上帝之所以为上帝,他有什么样的本性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 爱智慧的准备工作

为什么斯宾诺莎愿意为了哲学而放弃一切呢?说得简单一点,不要特别强调哲学,他就是要凭借自己的理性与内心的良知去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你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的时候,你会觉悟的,而你不可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把它说出来。

斯宾诺莎认为,他一生就是为了探索什么是真正的善,而这个真正的善就是人生的幸福所在。他认为真正的善并不是富贵或名声,那是什么呢?是人的理性认识了自己与自然界是合一的,也就是透过理性了解我跟自然界合而为一。

理性认识的程度越高,就越知道自己的力量以及自然界的秩序。自己与自然界这两者是搭配的,你越知道自己的力量,就越能知道自己定下生活准则;你越知道自然界的秩序,就越能从无用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换句话说,我了解自然界的生老病死,我就不会再执着于无用的东西;相对的,我越知道自己的力量,就越能够自己做主进行思考,去安排自己的人生。所以,只有知识是权利与自由,西方所谓的权利往往包含能力与力量在内,而唯一永恒的快乐就是对知识的追求以及理解时的愉悦。

斯宾诺莎强调哲学家也是人,他需要行为的生活准则,就像笛卡尔说的“要有暂时性的伦理规则”。斯宾诺莎认为这种生活准则有三点:

  1. 说话要让别人更容易了解,对别人凡是不妨碍我达成目标的事,我都可以替他服务

  2. 只享受为了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感官乐趣

  3. 只赚取为了维持生活与健康所需要的金钱

# 《伦理学》在说些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写过两部《伦理学》,后代也有很多人谈到相关的题材,内容不外乎是如何分辨善恶,人为何要行善避恶,然后如何进行生命的修炼等等。但是斯宾诺莎这本《伦理学》却出人意料之外,他的书名叫做《伦理学》,但他加了一个副标题,上面写着“以几何学方式证明”。他想要在这本书里面把人的思想以及各种情绪反应都当作几何学里面的点、线、面、体来加以思考及研究。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这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论神;第二章,讨论心灵的性质与起源;第三章,讨论情感的起源与性质;第四章,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第五章,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在这本书里面谈到心灵、情感、人的奴役、人的自由这些,所以称它作《伦理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最主要的特色是第一章“论神”,这代表他的伦理学是以形而上学作为基础,由此建构人生基本的观念。

在哲学著作里面没有见过这样的书,让人在阅读的时候稍一疏忽就衔接不上了。很多哲学家建议我们要慢慢念,一句话没有念清楚,后面就无法理解了。念的时候要一面念一面思考,重念的时候就好像在念一本新书一样。仔细读完第二遍以后就会爱上哲学了。斯宾诺莎这本书不是让人浏览的,而是让人深思的。

# 要去除一切的谬误

斯宾诺莎认为谬误的源头就是我们把人性的各种目的、愿望、标准投射于自然界上。譬如,善恶根本是人类自己所立的,涉及人类的兴趣于目的,而上帝是超越在人类善恶之外的。善恶如此,美丑亦然,都是人主观所认定的。人间哪里有什么客观的美丑问题呢?

更为主观的是把神当作人,上帝如果有人的位格就一定有性别,那么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这些都是斯宾诺莎认为在做哲学探讨时先要去除的谬误,把人的主观想法、愿望、情感完全放在一边。斯宾诺莎很有自信,说他在《伦理学》这本书里面要把人的各种元素当作数学中的点、线、面、体来处理。

# 上帝与自然界的关系

斯宾诺莎用三个词来指涉一样的内容,那就是神、自然界以及实体,它们都是自因的。

首先看,神就是自然界,神也是实体,这三个是一样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所见的是比人类大无数倍的自然界,所以你一定要问自然界是怎么来的?它是如何形成的?都可能涉及人类主观的想法,也都可能是谬误。所以不如接受它现在的情况,纯粹由理性的角度就是这个世界本身来思考,你肯定自然界本身是存在的。那么自然界不就与上帝一样吗?我们说它不是自因的话,那么有谁知道自然界的整个内容与边界呢?那还不如就直接说我们所见的这个自然界就是上帝。

这种说法当然会受到很多质疑,他也必须要解释,如果自然界是神的话,为什么它在不断变化发展呢?这时候斯宾诺莎就借用以前的一位哲学家的思想,这个人是布鲁诺。布鲁诺在谈到自然界的时候,提出两句重要的术语:能产自然与所产自然。

能产自然代表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所产自然代表已经产生出来的具体自然界。

斯宾诺莎以这种方式来说明上帝也具有这两面。换句话说,斯宾诺莎认为上帝是万物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原因,所以没有超越的问题,上帝就是万物内在的原,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他要强调的是,上帝的永恒命令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同一件事,有了上帝的无限本性,从而有了万物。

再看什么叫实体?实体的概念是从中世纪传下来的,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里面。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十大范畴的时候,第一个就叫做自立体,后来也称作实体,就是站在底下的东西。代表你看一样东西只看到表面,而它底下还有真正的基础。譬如,黑板是一个实体,黑板的颜色就不是了,形状也不是,而颜色和形状不能脱离黑板而存在。

但是像黑板这些实体还是相对的实体,有开始有结束,显然并非自因的,而真正的实体、自因的实体,真正站在自然界底下的那个基础。所以你可以把上帝看成各种因果关系的链接或程序,潜在于万物背后的条件,或是世界的规则与结构。世界好像一座桥,由它的结构与规则所支撑,在上帝的掌握之中,这可以说是一句简单的描述。

所以,上帝的意志就等于自然界的规律,这两者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一切事件都是一个不变的规律的机械作用,那么这么一来就完全不涉及是否有一个不负责任的专制帝王,他有各种变化的念头,以至于造成人间各种复杂奇特的事件。换句话说,听起来上帝就跟上帝自然界的规则、规律差不多了。

# 人是什么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 斯宾诺莎

我们要先了解斯宾诺莎使用的三个概念:实体、属性与样式。实体就是站在底下的、作为基础的;样式就是表面显示出来的各种形态,也就是你所见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但是中间那个属性是什么?这是比较特殊的,属性是以人的理性去了解实体的时候所得到的特性是什么,就称为属性。

换句话说,属性是人的理性去了解实体所得到的结果。实体本身有无数的属性,但是我们人类所能掌握的只有两种:就是心与物。心就是人的思想,物就是人的身体,人本身是心与物的组合,所以他只能从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上帝的实体是什么。

心与物现在变成属性了,也就是提供理性去认识实体的两个角度,所以一个是观念世界,一个是事物的世界。

观念的世界有它的秩序与联系;事物的世界(有形可见的外在事物)也有它的秩序与联系。这两者相应而不互相影响,因为它是一个整体显示出来的部分。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感受,身体就会有相应的变化;而凡是身体所遭遇的一切,他的心都会有所知觉。

人的心就包括理智和意志两方面,听起来理智是为了理解,一直是为了行动;而事实上理智和意志也是同一件事。理智是指什么?是指一连串意愿与动作。意志在观念中就等于一个人的欲望,这种欲望表面上以为有自己的抉择,而事实未必如此,它可能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对人来说,人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反应,是一种本能可以顺利发展与受到阻碍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真正苦乐的问题。凡存在之物皆追求继续的存在,这就是它的本能。斯宾诺莎对于苦乐说得非常精准,他说:“并非一样东西给我快乐,所以我欲求它;而是因为我欲求它,所以它给我快乐。为什么我要欲求它呢?这是我作为人的本能,不能不如此。”

结论就是:人没有自由意志,人由生存所需决定了本能,本能再决定欲望,欲望再决定思想与行为。人的意愿是由一个原因所决定的,这个原因又被另外一个原因所决定,可以追溯到无限,追溯到整个宇宙。

换句话说,人以为自己自由,因为他只觉察自己的意愿与欲望,却不清楚自己被引导而进入这个意愿与欲望的原因。他举例说明,他说:“人的意志就好像一颗被抛出去的石块,在横过空间的时候,这个石块以为自己在决定这个抛物线,可以选择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落下来,而事实上它是完全被抛出来的。”

结论就是:人类的行为所依照的是像几何学一样的规则,是固定的。所以斯宾诺莎要强调,他讨论人类的各种问题,就好像讨论点、线、面、体一样。他对人类的行为不嘲讽、不悲哀、不诅咒,只求了解,斯宾诺莎说,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看待各种激情,是不把它们当作人类本性的罪恶,而只是人类本性的各种性质,是属于人类本性进入冷、热、雷、雨等等,属于天气一样的本性。因此他所说的“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从此也广受人传诵。

# 学会从永恒的方式认识一切

上面,斯宾诺莎肯定了“上帝等于实体,等于自然界”,这种观点与其说它是“泛神论”,不如说它是一种绝对的“一元论”,由此形成一个严密的天罗地网。在这个罗网中,人还有自由吗?

# 分辨三种知识

  1. 从感觉经验得出来的知识
  2. 从理性得到的知识
  3. 直观的知识

第三种知识自然是最重要的,这种直观的知识,最主要是由于明白上帝的某种属性而可以直接看到万物的本质,也就是基于对神的认识而了解的、由万物为一个整体而得到的知识,这称作第三种的直观知识。

这种直观完全不涉及情感与意愿的问题。譬如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能力,就是可以在某种永恒的形式下观看万物,使用这种能力就会出现直观的知识。

所谓的“在永恒的形式下观看”,这句术语正是斯宾诺莎所特别是用的。你如果从永恒的角度来看的话,万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一切都像是一个大的因果网,就像道家老子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出现的或是可以遗漏的,万物的必然性等于神的永恒本性的必然性。

# 设法认识自己

你不用去恨别人,恨别人是承认自己的惧怕与卑劣,因为我们不会去恨那些我们自信能够胜过的人。

—— 斯宾诺莎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时代德尔菲神殿上的一句话。斯宾诺莎怎么谈这个问题呢?他认为:“人的本能就是要保存自己的存在,你越能取得对自己存在有益的一切,德行就越高。”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既不建立在性善(活利他)的观念上,也不建立在性恶(或自私)的观念上,而是要建立在必然而正当的利己的观念上。利己与自私不同,斯宾诺莎认为德行的基础是要努力维持自己的存在,二人的幸福就在于有这种继续存在的权利。

从这里就会提到快乐与痛苦,所谓快乐就是人的完美程度,人生的幸福就是获得快乐,人生的目的就是有快乐而无痛苦。快乐是因为人的完美程度较高,权力增加了;痛苦则是反过来,人的完美程度较低,权力减少了。所以一个情绪是善或是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这个情绪是提高还是减少我们的权利。我们听到“权利”这两个字,不要把它局限于政治或职务上的“权利”,而要把它放在让自己活下去的能力与力量上面。

斯宾诺莎对于情绪有基本的看法:一个人如果要追求德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要对情绪有清楚的观念,用理智、用知识来超越情绪。他在这方面提出的一些建议,相当深刻。他说:“你不用去恨别人,恨别人是承认自己的惧怕与卑劣,因为我们不会去恨那些我们自信能够胜过的人。”

# 从理性走向自由

现在的问题是:人有自由吗?斯宾诺莎认为,人唯一的自由就是借着想象与理性,化经验为先见之明。过去发生的一切称为经验,你了解了,就可以不为它所困,不再做过去的奴隶,而可以因为这种认识成为未来的主宰。

人的行为,如果是出于情绪,那是被动的,对自己将造成桎梏;如果是出于理性而有主动的作为,那么人就是自由的。所以,人的伟大不在于统治别人,而在于统治自己,使自己不受欲望所困,这正好与老子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很相似。

在斯宾诺莎“一元论”的系统里面显示了一种“决定论”,其实并没有我们所谓“自由”的空间。换个方式来说,自由只有一种,就是了解人的必然性。这显然是一种决定论的思想。“决定论”表面上似乎让人觉得悲观,而事实上,斯宾诺莎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包括人类的各种言行表现,这种决定论会带来一种更好的道德生活。怎么说呢?它会使我们对别人不藐视、不讥笑、不生气。因为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所以人人都是无辜的。

斯宾诺莎也很在乎社会生活的安定,他说:“要惩罚不法之徒,但不要心怀怨恨,要原谅他们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如何可以由理性走向自由。

斯宾诺莎再《伦理学》的最后一部分讨论人的自由,他说:“一个被动的情感,只要我们对它形成清晰明白的观念,它就立即停止作为被动的情感。”他又说:“所谓被动的情感,就是由混淆的观念所带来的身不由己的情绪反应,你如果对它形成清晰明白的观念,就不再有被动的感觉。”

譬如别人批评我,让我生气,我了解别人为什么批评,我也了解生气是怎么回事,我可以想到别人可能是误解,可能是他的错;或者因为我说过什么话,而这样的批评也是合理的。了解这些之后,就会发现根本没有发泄情绪的必要。

斯宾诺莎在另外一条命题中说:“只要心灵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那么它控制情感的力量就越大;心灵控制情感的力量越大,能感受到情感的痛苦就越小。”

斯宾诺莎的观点很明显地影响到后来地尼采。尼采说:“凡是必然的,都不会伤害我,爱命运就是我的基本立场。”尼采的话与斯宾诺莎的想法很接近:人的生与死,根本不会构成任何情绪上的反应。斯宾诺莎说:“一个自由人最不在意的就是死亡,他们的智慧不是对死的思维,而是对生的思维。你如果从永恒的角度来看一切,万物是一个整体,是同一个灵魂地表现。”

斯宾诺莎地《伦理学》最后一个命题强调:福不是德的报酬,德本身就是福。我们一般讲到福与德的时候,都会说“你行善有了德行,将来就会有福报”,而斯宾诺莎认为“德行本身就是福”,这种思想可以在做很多延伸。

最后,斯宾诺莎强调:“哲学家由于了解了永恒地必然性,觉察了自己与上帝、万物是一个整体,因此永远不会失落他的生命与存在,而常常觉得心灵是非常满足地。”斯宾诺莎认为这条路很难找到,因为所有高贵地东西都是很稀少、很难得地,就以这句话作为他《伦理学》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