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空间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vic 空间

Choose mode

  • dark
  • auto
  • light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Vic

0

Article

0

Tag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爱智之乐
  • 笛卡尔
  • 帕斯卡
    • 帕斯卡对哲学的质疑
    • 帕斯卡的批判
    • 帕斯卡谈人性
    • 人处在两个无限之间
    • 消遣无济于事
    • 赌注论证
  • 斯宾诺莎
  • 莱布尼兹

帕斯卡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帕斯卡


Vic

西方近代哲学基本上有两大系统,就是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与英伦三岛的经验主义。两边各有三位代表。在理性主义这一边就是笛卡尔、斯宾诺莎与莱布尼兹;在经验主义这一边是洛克、贝克莱以及休谟。

西方哲学一路到现在,哲学史上会一再出现质疑的声音。因为你把人界定为有理性的动物,那么就要问两个问题:第一,理性在爱智慧的路上可以走多远?因为理性难免是一种推论的思考,而爱智慧则牵涉到人的生命整体,也包括实践部分。第二,爱智慧除了理性之外,还有别的途径吗?很多学者会提出这一类的质疑。帕斯卡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以他个人的生命经验来呼吁,人还是需要有某种宗教信仰。

# 帕斯卡对哲学的质疑

帕斯卡三岁的时候母亲过世,他的健康情况并不好。父亲是一位律师,就亲自教他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数学、科学。而帕斯卡是一位数学天才,12岁就自己发现了勾股定理,19岁就发明了可以用来计算的机器,帮助父亲处理客户的财务问题。

帕斯卡在31岁的时候得到一次密契经验,感受到与上帝合而为一的喜悦,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一个重大的转折。那时候笛卡尔的著作已经流行了,在哲学史上称之为“笛卡尔的革命”,因为它是针对传统哲学到经院哲学,提出不同的思考模式。所以当时爱好智慧的人都会阅读笛卡尔的书,帕斯卡也不例外。但他总结出一句话:“我不能原谅笛卡尔,在他的哲学中本来是不想谈论上帝的,却又不能不请上帝出来推动一下,让宇宙运转,然后又把上帝搁在一边了。”这句话描述了近代哲学的整体氛围,就是为了要解释整个宇宙的运动,就让上帝出来推动一下,让宇宙运转,在把上帝请回保险箱,这种立场就称作“自然神论”。

# 帕斯卡的批判

  1. 盲目崇拜古人的权威
  2. 异教的美德(称苏格拉底为希腊的摩西之类的)
  3. 蒙田只看到人在道德上的无能,却没有看到人的责任,结果让人变得怯弱
  4. 爱比克泰德只看到人的责任,没有看到人在道德上的无能,使人变得自负

# 帕斯卡谈人性

人的天性有问题,这就跟罗马时代哲学家奥古斯丁教父所说的类似:“人性已经无可救药地腐败了,在人的身上有可怜的成分,但是也不能忽略它伟大的成分。”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其中特别提醒我们:人是不幸的,因为人总是在追求幸福。问题是幸福与不幸,哪一种是人的自然状态呢?人自己觉察到不安、厌倦、焦虑,这提醒自己是不幸的,也无法免于生老病死,无法避开必然的命运。

帕斯卡提出了解决方案,就要要了解人除了身体的感觉与理智的思想之外,还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笼统来说可以称作“直观”,就是要靠个人的体验,它有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层次,就是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出一种与别人相通的同理心,与神相通的信仰。这种把生命分作身体与理智,往上还有心灵的层次,这相关的内容我们后续会加以说明。

# 人处在两个无限之间

从大的角度来看,地球只是一个点,太阳也只是一个点。只要拿更大的东西想比,这些都不过是很小的点。有限的一切消失于无限之中,成为纯粹的虚无。我们的思想如果去探讨地球,探讨太阳,最后在整个宇宙里面也会消失与无限之中,成为纯粹的虚无。所以从大的角度来看,那是无限大。

再从小的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最小的生物也有它组成的各个部分,分析到最后是原子。而原子内部也有一个像宇宙般无限的情况,有它自己的苍穹、行星、地球,最后也是无穷无尽的。即使向小的东西去探究,最后也归于虚无而无法达到“究竟”的真相,所以人的思想也必然消失于这个奇妙的景观之中。

换句话说,万物都来自于空无,消失于无限,我们从来都不曾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只看到它在某一阶段的表象而已。结论是:除了黑暗,什么都看不到。

# 消遣无济于事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世界上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于人类没有明白要安静地呆在房间里,而孤独之所以带来恐惧,是因为人在孤独中必须面对赤裸裸的自我。因此,人类不断寻求各种引人着迷的活动,借此逃避对自胜的思考,企图努力遗忘自己。

人类在这里看到自身存在的绝望。像无聊、忧郁、悲伤、愁苦、恼怒、绝望等等,在你单独存在的那一刹那全都清晰过来,人就会感觉到自身的空无、孤独、依赖、软弱、欠缺,知道有一种深沉的威胁重重地压在人的身上,因为人最终无法逃避死亡的命运。

—— 帕斯卡

人所知道的一切就是自己将来一定会死,但对于无法逃避的死亡,所知又非常有限,结论是什么?人类的生命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就像“会思想的芦苇”。它是最脆弱的,而且必须漫不经心地奔向死亡的深渊,所以只好以这种消遣的方式改变注意力的焦点。其实法文的消遣就是“转移你的目标”,让你心有旁骛,就不要去面对严肃的问题。

帕斯卡的想法有一种辩证观念。他说:“人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悲惨、愁苦,一棵树不知道自己的悲惨,而人类的伟大是因为知道自己是悲惨的。”他说:“人类既非天使,亦非野兽。而不幸的是,任何一心想扮演天使的人都表现得像野兽一样。”

在思想方面,帕斯卡进一步说明人似乎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怀疑论”;另一种是“独断论”,就是没有任何根据,只能下断语,找不到可靠的理由。真不知道是谁把人类至于这样的处境?

帕斯卡最后发现,如果没有上帝的话,人类会存在于不确定之中。所以只有两个选择,上帝或是虚无。

# 赌注论证

既然理性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对于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譬如,如果上帝存在的话,灵魂才有不死地可能,那是不能避而不谈的。避而不谈是违反理性的,所以就要赌一赌了,要看你所丢出去的钱币,最后翻出来是正面还是反面。

帕斯卡的意思很清楚,理性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上帝的存在,但是上帝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攸关人生的抉择的,所以人有权力也有责任去下赌注。当然有些人会说不应该赌博,但是你没有选择权,赌注已经下了,拒绝去赌也是一种选择,等于拒绝追寻结果,那跟你选择不信神、做一个负面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同。他说:“如果因为我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所以就采取‘不可知论’的立场,但是‘不可知论’不是一个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