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空间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vic 空间

Choose mode

  • dark
  • auto
  • light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Vic

0

Article

0

Tag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 西方哲学的简单回顾
  • 存在主义
  • 克尔凯郭尔
    • 生活背景
    • 人生的三种绝望
    • 《哲学片简》——人生三阶段
    • 焦虑
    • 真理的主体性
    • 信仰观
    • 对存在的看法
  • 尼采

克尔凯郭尔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克尔凯郭尔


Vic

# 生活背景

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两件事情影响他的一生:一是他父亲的精神状况非常负责,一辈子都有严重的罪恶感与忧郁症,使得克尔凯郭尔也有类似的困扰;另外一件事是他与雷吉娜订了婚,一年之后又接触婚约,以至于他的未婚妻一直成为他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典型。根据很多专家研究,他的创作能够源源不绝,跟这件事有直接的关系。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写作,他的作品早期是感性作品,后面就成为宗教作品,转折点是他经历过一次深刻的宗教与道德上的觉悟。否则,他的生命一直有忧郁症的威胁,也曾经在疯狂的边缘想要自杀,是很难写出一部作品的。

他对于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以及教会的俗话,觉得无法忍受,也无法接受,所以提出严厉的批评。

# 人生的三种绝望

# 人为什么会绝望

人的生命很特别,有身体也有灵魂,是身体与灵魂的综合,是有限与无限的综合,是暂时与永恒的综合,是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综合。

人生显然只是两种元素之间的竞合关系,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人一旦跟内在的自我接触,就会产生一种觉悟,发现自己有两个元素、两个层次、两方面的综合。这两个层次要协调起来靠自己是做不到的,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绝望的情况。你看看历史的发展就知道,多少人比我们有更大的成就,但是他不见得得到安顿,何况是我们个人呢?到最后好像只有立足于某种信仰之上,才有可能让自己站稳。

# 三种绝望

一、不知道有自我。只注意到自己的身与心智,而没有意识到有一个灵性的、永恒的自我,但他照样觉得安全与满足。

二、不愿意有自我而绝望。很多人不愿意有自我,是因为他对自己有一种认识,对自己绝望,并且在绝望中想要摆脱自己。

三、不能够有自我而绝望。你只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只能接受永恒力量的帮助。这时候你需要勇气,丧失自己以得到自己。就是无条件地接受援助,然后可以完全放开自己、放弃自己,服从另一个力量。

# 《哲学片简》——人生三阶段

一、感性阶段。通过人的感官能力去过日子,看到什么算什么,好好享受人生。可是后来就会发现,这一切的结果会让你觉得忧郁,到最后是不断地重复而乏味。这时候必须选择,还要不要继续往下一步跳跃。

二、伦理阶段。社会上很多人接受某些道德规范,可以与别人进行互动。这个阶段的人由他的道德水平,但也有一个危机,就是可能过于自满,认为自己是道德的,对自己产生某种肯定;但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道德的,这样道德是缺乏稳固基础的,只是你还没有遇到特殊的状况,所以暂时能够维持表面的稳定。久而久之,就觉得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因为你看到社会上很多痛苦与罪恶,就觉得与自己不是无关的。怎么办呢?就要在进一步寻找自己的根源,进行跳跃。

三、宗教阶段。从理性出发,找到理性的极限,然后接受一个超越的力量,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哲学家的上帝,以它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 焦虑

人在生命的过程里面,对各种从小到大、简单到复杂、次要到重要的事情,都会在选择的时候产生压力。因为选择是在时间之中,时间一去不复返,选择的后果要负责,最后还要面对死亡,这时候可以把它归结为问题出在焦虑。所谓焦虑,它不是恐惧,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对象,它只是可能性而已。但是焦虑让人坐立不安,让你必须做选择,不能推脱;而选择之后,也有可能限于困惑。这整个过程都是焦虑。

焦虑的产生,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人是一种既非动物又非天使,而是身与灵综合的生命。人的意识能够觉悟到这种综合,立刻发现自己的灵性成分太少,以至于无法平衡,甚至找不到真正的重点。同时,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去创造自己的存在,这种压力就会产生所谓的罪恶感。

焦虑与罪恶感的关系如何?作为基督徒的克尔凯郭尔从《圣经.创世记》上帝创造亚当的资料发现,从人最初的无罪状态就是无知,无知等于精神在睡梦中,这时候因为知道有一个禁令,这种禁令里面就包含某种自由选择的可能性,焦虑由此产生。人的一生都不能免于焦虑,如果要化解,只能靠信仰。

# 真理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属于我这个主体所体验到的、对我为真的真理,也就是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

克尔凯郭尔所强调的是主体性的真理,而不是客观真理。也就是说,光靠了解这个真理还不够,一定要付诸行动,那才是真正的真理。

他所说的“主体性真理”到后面就与信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这样的真理会激发人无比的热枕,与所谓的信仰几乎是同一件事。

# 信仰观

克尔凯郭尔强调,人生唯一重要的是人的内在世界,因为它才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所在。这个时候你要找到主体性的真理,而不必在乎所谓的客观真理,因为我们并不住在客观真理里面。克尔凯郭尔有一段话把他的真理观与信仰观联系起来,他说:“真正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上帝,而认识上帝就在于认识自己之中。人的内心就是神的殿堂,在那儿与神面对面。所以,真正的人生是成为上帝面前的我。”

我们在谈到存在主义的时候会注意到,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以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作为他思想的基础,有时候难免会局限于他个人生命的特殊遭遇或特别心得,而未必可以普遍应用在所有人身上。这话固然是对的,因为传统哲学用理性的方式,普遍应用的作风已经太多了,我们不需要在这方面再多说什么。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个人实际存在的生命能有多少启发呢?这才是一个问题。所以,存在主义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

我们后面谈到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时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他的个性与他一生的具体遭遇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遭遇、这样的个性不可能重复,不可能普遍地应用。但是,我们就是在他们个别的案例里面学到一些基本的观念,然后再用来对照我们自己特定的人生,如此就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启发。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人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有理性的动物,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苦有乐,以及可以行善、也可以为恶的一个人。

# 对存在的看法

克尔凯郭尔认为所谓“存在”并不是选择这个或选择这个或选择那个,选择善或选择恶,而是选择成为我自己。

他一再强调人有二元的特性,也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甚至是相反、相对的性质。这样的自我永远在深度变化之中,也就是一直想到成为自己。就已有的自我来说,那是过去的,但我要努力,深入去实现那个“自我”。如果只是幻想着自我的可能,而不采取行动使它成为必然的,那么这个自我就会消失与虚无之中。这种可能性像一面镜子,它照见的自我只是一面,而另外一面就是要把可能性加以实现。人生就是在这种可能与必然之间来回行动,由此显示人生的奥秘。

简单来说,存在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自由,也就由此带来了焦虑。这些观念反反复复纠缠在一起,关键在于成为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首先要有主体性的真理,就是我自己本身体验到的真理,我可以为它而生,为它而死。接着,还需要有纯真的信仰。

禅宗二祖慧可去拜访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就有普遍意义,他提出的问题就是:“求大师为我安心。”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宗教、每一个传统、每一个个人要去面对的。但是这句话——求大师为我安心,是每一个人在生命的关键阶段都会想到的问题,也都希望得到一种答案。

克尔凯郭尔在他西方的背景中找到了他的答案,他的答案我们未必接受,因为有不一样的机缘、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但这个问题始终存在的。他作为西方的思想家,后来引发了一个对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最重要的学派——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内容有极大的差异,但他们还是有共同的问题与共同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