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

... 大约 9 分钟

# 文艺复兴的起因

当时欧洲发生了天灾,流行大瘟疫是许多人丧命,大幅度降低了宗教信仰的力量,理性的要求明显提高,开始要广设大学,理型来探讨、研究自然界,包括医学在内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另一方面宗教本身陷于腐化的情况。当时漫长的十字军东征结束不到100年的时间,宗教腐化的情况让人担心,在天主教内部也有许多革新的力量在努力、在呼吁,而外部就逐渐酝酿成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开花结果,成就辉煌。

基本上文艺复兴是属于个人主义,既不是一种信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哲学体系,它既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也不想组织成为某种运动,只是以受过教育的少数人的阶级成为对象,在人数有限的城市里面找那些贵族精英一起推动。这种松散的组织,虽然有一些共识,但是根本经不起有组织的打击,这个打击先是来自于天主教方面的压力,然后在宗教改革之后又有来自基督教新教的压力。

#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作为文艺复兴第一人,他让我们把注意力的焦点转向人类,不再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女仆,也不要在经院哲学里面从事思维的游戏,而要转向人的实际生命,注意到人除了理性之外,还有情感、意愿、想象、感觉等等,因为那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他要翻转历史,把在他之前的一千多年基督宗教统治的时代称作“中世纪”,然后把基督宗教原来描写其他“异教”民族的“黑暗”这个词反过来加在中世纪身上,进而使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生命。

他的方法是借着肯定古典,充分探讨古希腊与罗马初期的作家们,使他们的精神价值重新展现出来。

# 科学发展与思想冲突

中世纪通过给一个人归类来认识一个人。譬如一个人是罪人还是正直的人,世俗人还是教会人士。而不是通过他内心的生活,有个的个体去加以认识。而道德判断也流于浮面,用当时外在化的标准来进行,完全忽略个人的特点,个人就像木偶一样,某些时候表现某种道德,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或具备统一的人格,个人内在的复杂性也被忽略了。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情况大有转变,这个时代所有展露头角的代表人物都显示了他个性逐渐具有“向心力”,就是要把周围的世界拉向自己,这就是对个人的看法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自然科学的进展,类似指南针、火药、机械钟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对文艺复兴全面推展大有助益。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冲突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

  1. 犹太教与希腊文化之间的对照

  2. 经院哲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照

  3. 哲学界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对照(中世纪后期重亚里士多德,但彼时柏拉图主义将要复兴)

  4. 异教神话与《圣经》启示之间的对立

# 重新界定人的尊严

# 柏拉图哲学助力文艺复兴

柏拉图的学说给当时的人文主义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这个基础适合当时理性思考的习惯,也配合人心的愿望与需要,它本身更具有想象的深度与精神的高度,与原来经院哲学的形式化与教条化已经大不相同了。

在探讨存在本身的时候,美也是一个基本成分,同时想象力至少与逻辑一样的重要;其次,人可以直接人是神圣的领域,像理型世界;另外柏拉图《对话录》本身就是精致的文学杰作,不想亚里士多德与经院哲学都是枯燥的论文表达方式。

在探讨人的时候,结合了普罗提诺的流衍论,强调神性也渗透于自然界里面,万物都有它神秘的一面,并且人也有神圣的活力,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现上帝的形象。

在历史观方面,采用希腊与罗马的循环历史观。

# 米兰多拉的宣言

当时出现了一个天才学者米兰多拉。他只在世了31年,但他在23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魄力,要把当时所能找到的重要问题,总数900个,让欧洲的学者来公开辩论,并且写了《论人的尊严》,成为当时人文主义的宣言。这种“新的人”的观念可以说是一千多年以来西方人难以想象的。

# 人文主义的发展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风气传到北方。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有两位: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

# 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1478 - 1535),他出版的一本书流传后世——《乌托邦》。内容表述了在南太平洋有一个小岛,岛上的一切都安排得很理想,有一个航海者发现了它,在岛上居住了五年,回到欧洲之后,把他的经历写成这本书。

《乌托邦》总共分为54个市政,居民的生活特色如何呢?

  1. 完全共产,人人平等
  2. 每个人住的房子都是一样的,并且每十年轮流换一次房子住,服装也是一致的
  3. 劳动时间也是完全相等
  4. 整个社会是民主管理,同时人人都有信仰(上帝存在、灵魂不死)

托马斯.莫尔写《乌托邦》的灵感来自柏拉图《理想国》里面的共产思想。

至于他的乌托邦到底能不能实现呢?罗素在《西方哲学简史》中特别强调,就算真有这样的乌托邦也是枯燥乏味的,因为罗素认为人生的快乐就在于有各种变化的可能。

# 伊拉斯谟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数任然信仰基督宗教,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很多人不觉得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情要跟宗教信仰加以协调,但是觉得有问题并且深感困惑的人还是很多。这个时候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柏拉图主义的启发,它跟基督宗教比较接近,强调和谐、平衡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也应该多做沉思冥想;而第二条路就是《圣经》人文主义。

伊拉斯谟把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用于《圣经》上面,出版了希腊文的《新约评注本》以及拉丁文的《圣经新译本》。他原本的目的是像恢复基督宗教本来的面目,但事与愿违,既定的制度与既得利益阶级是不可能接受他的建议的。

伊拉斯谟的代编作是《愚人礼赞》,他对于天主教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大加批判。他的《愚人礼赞》是一本“正言若反”的书。在里面提出许多他认为善意的批评,用各种方式来刺激宗教界的人士,他在怎么样都不愿意走上马丁.路德那种宗教改革的路线。

# 马基雅维利

文艺复兴由彼特拉克开始,隔了一百多年,结束的时候是由马基雅维利(1467 - 1527)出手。他是为了政治理由,认为古代重视代表光明的理性,而中世纪的信仰反而沦为迷信的结果,应该予以批评。

马基雅维利对基督宗教提出质疑,他认为基督宗教把谦卑、节制、轻视世俗生活当成人类最高的德行,结果把世界双手奉送给坏人。

他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而成为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奠基者。他自认为在开拓一条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在分析权利方面的大胆观点前无古人。他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之一。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面强调君王主要应该具备以下三点特质:

  1. 吝啬比慷慨更重要
    你要是慷慨的话,或是用自己的钱或是用别人的钱。如果用自己的钱去慷慨,消耗光了就会去横征暴敛;如果不去征税,而让自己没有钱的话,就没有人尊重你。换句话说,你如果慷慨,可能被仇恨,也可能被轻视。你要是吝啬,别人只能说你吝啬。你根本不必在意,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2. 残酷比仁慈更必须
    残酷是靠惩罚让人畏惧,结果会让自己更安全,并且是由君王的意志来决定要怎么做。如果是仁慈的话,就要靠恩情来维持,让别人爱戴;**但是别人爱不爱戴你是由臣民的意志来决定,等于决定权在别人手上。**问题在于人性是恶劣的,所以你如果残忍的话,至少不会让别人憎恨你,反而会让别人害怕你。马基雅维利甚至说:“人们忘记父亲的死亡比忘记遗产的丧失更快一些。”这话非常直白,虽然刺耳,但有他的道理。

  3. 不守信用更可取
    要不要守信要依情况而定。他特别强调:“一个君王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可以认识陷阱;同时要像狮子一样凶猛,可以让豺狼害怕。”他所强调的是,只要你有好的目的,任何手段都可以采取。尤其是作为统治者,只要能够让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就可以不择手段。这些要靠对人的了解以及运用宣传的手法。

从以上《君王论》的内容可以引申出两方面的思想:一是性恶论;二是目的可以使手段合理。

这本书从1532年出版以来一直恶名昭彰。有人认为这本书很邪恶,或者充其量只是一本帮派份子使用手册,更多人则以为这本书精确陈述了实际发生的政治状况。今天许多政治人物会读这本书,但很少人会承认自己在实践他所说的。

上次编辑于: 2020年5月31日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