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空间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vic 空间

Choose mode

  • dark
  • auto
  • light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Vic

0

Article

0

Tag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哲学家与政治家的关系
    • 什么是合乎逻辑的的思考
    • 四因说
    • 潜能与实现
    • 亚里士多德的上帝
    • 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
    • 亚里士多德谈悲剧

亚里士多德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亚里士多德


Vic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17岁到柏拉图的学院学习哲学,在里面整整呆了20年,到柏拉图去世为止。柏拉图对这个学生评价极高。他给亚里士多德取了两个绰号:一个是“阅读者”,每天都在念书,所有的书几乎被他看完。另一个绰号“学院的知性”(有接班人的意思)。

在柏拉图构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之后,亚里士多德没有在老师的体系里面照着讲,而是有自己的观点接着讲。

他认为除了白的东西以外,没有白本身;除了个别的马以外,没有马本身。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理型论认为,你见到的个体都只不过分享了一个原始完美模型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理型的世界只是老师想象出来的。

他认为理型论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算不清楚小的数目,就幻想着再加一倍可能更容易计算吧!你如果看不清这个现实世界,你以为构建一个理型的世界,就可以用来说明现实世界,让你更了解现实世界,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西方哲学后来出现了二分法,认为一个人的心不属于亚里士多德就属于柏拉图。如果你选择柏拉图,代表你重视理性,重视理想,偏重人的心灵,向往永恒的这一面。如果你选择亚里士多德,代表你重视经验的世界,想要对于变化有所认识,所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一个发展的方向,但不能忽略具体状况。但不管怎么说,这两者可以殊途同归,并且都不可偏废,和而观之,才能走上正确的路。

# 哲学家与政治家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院学成之后,回到故乡——马其顿,就担任了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所以太子从13岁到18岁五年的时间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使他眼界大开,心胸开阔,对于整个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个太子后来就承认亚里士多德是他心灵上的父亲。那么大帝的成就如何呢?

事实上,大帝学哲学并没有学得很好,因为他毕竟太年轻了,还是想要征服世界。

亚里士多德说:“喜爱孤独的人,不是神就是野兽,而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人虽然不能脱离政治,但不要对政治寄望太多。所以他后来就构建自己的学院,从事教育工作。他的学院是要献给九位缪斯女神,代表要追求智慧。

亚里士多德带着学生们在的的学院里面讲课的时候,很喜欢在回廊里面散步,一面散步,一面谈学问。所以后世就把它称作“漫步学派”。他的学院比柏拉图办的学院更像今天的大学。里面有各种研究的部门,像图书、设备、师资、固定的课程等等,都更像今天的大学。

# 什么是合乎逻辑的的思考

“逻辑”一词来自于前面谈过的“逻各斯”。它是赫拉克利特强调的,认为宇宙里面有个主导一切变化的规律。这个词变成逻辑,成为一门学问,所讲的正是正确思考的方法以及它的规则。**如果你要驳斥别人的诡辩或是谬论,你本身思考的规则要非常明确,这样才能够说服别人。

# 定义

我们跟别人在谈话的时候使用许多概念,也就是名词。首先你要界定清楚,你用的概念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定义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定义有一个公式,你要定义一样东西,先把它归类,然后找出差异。比如说我们来定义人:人是一种动物(归类),人是有理性的(种差)。所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叫做标准定义。

# 范畴

我们怎样描述一样东西才能使我们的表达完备?给他加限定。譬如我说张三是高大的,代表他的个子不会矮小。所以你说他高大,就等于把他限制在“高大”这个范围里面。(包含形容词的功能,但不仅限)

# 三段论

在了解了定义、范畴之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到底在说什么?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三段论法”。要进行三段论,先要有概念,然后进行判断,接着就要做推论。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构成了“三段”。很多教课书上都会举这个例子:大前提,凡人皆有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这就是三段论。很多人会说:“凡人都会死怎么来的?”这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并且根据我们到现在为止所能了解的,都没有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三段论并不能让我们拓宽知识的边界。

# 四因说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肯定经验世界。你肯定经验世界的话,一定要先了解它是怎么回事。那么请问,万物这么复杂,你怎么去了解呢?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它前面两百多年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整个综合起来,再加上他个人的心得和创见,说万物的存在有四种原因,这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四因说”。

# “四因”是指什么?

  • 质料因,古希腊从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就问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他说是水。后面有人说是气、火、土...像这些都是在寻找它的质料

  • 形式因,说一个东西在,那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判断一样东西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掌握的是它的形式。譬如你看到一张桌子,你先不会想到“这是木头还是钢板做的”,你只是想到“这是桌子”。所以,这个形式因是要让你知道一样东西的形式,加以辨认

  • 动力因,整个宇宙充满变化,请问:有东西在变化,从这个变成那个,它怎么造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动力

  • 目的因,任何东西的存在,一定有一个目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创见)

亚里士多德后来发明了一个新词“型质论”,来精简“四因”。因为形式往往可以包括后面的动力和目的。

# 潜能与实现

亚里士多德以“质料”与“形式”这两种原因说明一样东西的存在,它基本的结构是怎么回事。另外,他还用“潜能”与“实现”两个词来说明一样东西变化的过程。明白他的说法之后,就不难了解如何回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了。

# 任何变化都是由潜能走向实现

我们看到一颗橡树,所谓的自然界的一样东西,它从种子慢慢长成小橡树,最后变成大橡树,这颗橡树就从潜能走向实现了。比较特别的是,我们一再提到的,它有内在目的。它的种子里面当然是潜能,它慢慢实现,并且是连续的发展。人工制品的话就需要外在的目的、外在的动力,若没有外在的目的,几块木头不会自己变成桌子,它需要有人作为动力因去将它实现,成为一张饭桌或书桌,这就是从潜能到实现的说法。

# “缺乏”

为什么潜能会走向实现呢?它还需要第三个元素,叫做“缺乏”。它是一个哲学上的术语。所谓“缺乏”就是这个潜能本身它缺乏实现,它自然就会往“实现”去发展,这叫做缺乏。

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他的质料,它出于某种潜能状态,它都会要求更高层次的形式或更高层次的实现。所以,这边有两组概念,我们要一起了解,就知道亚里士多德确实可以说明什么叫变化了。第一组是我们说过的“质料”与“形式”,第二组是“潜能”与“实现”。第一组比较偏向静态的结构;第二组比较偏向动态的发展。

# 时间上的先后与逻辑上的先后

逻辑上的先后只牵涉一个词叫做“理解”,你怎么去理解这是一个鸡蛋呢?只有当鸡蛋被孵化,长成一只鸡之后,我们才能理解那是一枚鸡蛋。所以我们可以说“先有鸡,再有蛋”。这个先后不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

再举个例子,父母与子女。时间上是先由父母再有子女。但从逻辑上来说,没有子女的话,父母也就不能被成其为“父母”了。

# 亚里士多德的上帝

亚里士多德强调变化的世界。如果世界充满变化的话,你就要问:变化的力量从何而来,变化有什么目的?他从这个地方推出所谓的“哲学家的上帝”。

一种存在,形式越多,质料就越少;实现越多,潜能就越少。那么推演到极致,一种存在,全是形式,完全实现,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上帝”。

上帝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成为“第一个本身不动的推动者”。

本身不动,任何东西只要在运动、变化,就代表它不够完美。同样,只要它还有“缺乏”,就不够完美。那他怎么推动呢?它是以它的完美实现、完美的形式来吸引万物归向它

# 上帝是思想之思想

上帝就是思想之思想

——亚里士多德

上帝是纯粹的精神体,因为它不可能有物质,没有任何质料,它是纯粹的形式,所以应该是一种精神体。这个精神体是纯粹的思想。但不要忘记,你如果讲人在思想,一定是我在想什么外在的东西,或者我在想某一样不是我的东西。但是作为上帝。它是唯一的。它的思想不能不能向外只能向内,否则的话就变成在它外面还有个东西,它的思想会构成某种行动,那就不对了,所以它的思想只能向内。换句话说,上帝是思想的主体,也是思想的客体,它就是思想本身,所以称它为“思想之思想”,这是西方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很明确的认识。

# 上帝对宇宙万物的意义

上帝不是世界的原因,上帝是世界的理由。你如果想了解世界为什么充满变化,你只有透过上帝,等于是透过完美的实现,才能了解存在的层级比较低的东西,即从潜能到实现、在运动的过程中的万物。世界充满变化,本身不能解释自己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你在世界寻找世界的理由,你找不到,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所以你必须在世界之外,在逻辑上找一个理由,那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个世界完美的说明。

# 形而上学

把存在之物当做存在之物来看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三个字来自于我们中国的传统经典。在《易经》的<系辞传>里面特别提到“形而上着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落在形体里面、有形可见的东西就成为器物。你看不到的、所谓原理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留下的著作实在太多了,他的后代弟子整理了一百多年,还没整理完。后来发现有一本书,这本书没有书名,它放在自然学后面。如果自然学研究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万物,那么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无形可见、永不变化的本体。一朵花到最后枯萎了,为什么还称为花?像这类问题都很难得到一个适当的解答,所以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就出现了。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我们需要用三层抽象作解释。

物理抽象,我们说这是一辆车,那也是一辆车,画上画的也是一辆车。即使尺寸、质料不同,我们依然知道那是车。这是人的理性本能的运作。

数学抽象,我们可以继续抛掉一样东西的物理抽象。不在把一样东西看成它是什么,而是说这个是1,那个也是1,它们加起来是2。

形而上抽象,抛掉数学抽象,不再关注数字几,而是关注它存在吗?

如果把存在之物当做存在之物来看,宇宙万物不就是一个整体吗?不是都一样吗?

这就是为什么《庄子》里面会说“万物与我为一”。从这句话就知道庄子有形而上的思维能力,万物与我形成一个整体。所谓“万物与我为一”,不是真的合一,而是说万物与我没有分别,我们在道里面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东西。这样一来,形而上学就是要追求宇宙万物最后的、共同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面开头就说:人类天性渴望求知。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理性,就想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回事,然后想知道它背后有没有本体,有没有真相,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然后他分析三种“知”。第一种是经验家,他看到一个人生什么病,他就知道这个人应该吃什么药,但他不知道为什么吃这个药有用,这是有经验的人。第二种人称为技术家,他除了知道这个药有药效,还知道为什么有效。社会上的知识就以这两种为主。但还有第三种,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为了求知而求知——我就是想知道,我并没有想利用他来做成什么事——他认为这才是自由之学,也就是自由人的学问,就是为求知而求知。

所以,西方哲学有一句简单的话:“哲学起源于惊奇。”我觉得好奇,想知道这一切变化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它背后有没有无形可见、永不变化的本体?你如果想掌握这样的目标,那这种学问是最适合人的理性去掌握的。完全没有任何应用的考虑,而纯粹是为了让我的理性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在爱智慧的路上达到最高的层次。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

我们在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知道这是我们的理性想要求真,想要知道最后的永恒不变的一个本体。人生除了求真之外,还要行善,还要审美。接下来我们就要谈到善,谈善就是谈伦理学。

你看到一个小孩子受教育,他小时候按照父母的要求和老师的教导,可以做到客观上的德行。比如说我们中国《弟子规》,里面有很多规定,洒扫、应对、进退...这些都是在客观上表现不错的,但是他并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他也没有选择行善的意愿,让他自由选择的话,他不见得会选择做这些客观上的善。但是小时候让他做,养成习惯的话,他就会形成特殊的气质。换句话说,由习惯养成某种气质,让他把行善当做一种乐趣。

德行是你在做选择的时候显示的气质,使我们能够根据规则来选择相对于我们适当的行为。他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们由一种适当的行为模式造成的习惯,让我们总是按照某些规则来做选择,而选择的时候又不能脱离自己本身的条件。这些适当的行为,都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

关于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先批评了他的祖师爷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知德合一”很接近“知行合一”的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太过于偏向理智,忽略了人还有别的问题,人还有意志问题,即意志是否坚定,能不能抵抗情感、欲望的各种诱惑。所以知与德还是有落差的,中间牵涉到人的自由选择的意志。知代表潜能,想要有行,还需要更多实现。

# 亚里士多德谈悲剧

“美”这个字,在哲学系里面有一门学问叫做“美学”。而“美学”一词在古希腊文里面与“感觉”是一样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脱离感觉。而且,有关没学的讨论通常不能脱离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和诗有关。

亚里士多德有一本书《诗学》。可惜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的部分是专门谈悲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谈“美”的时候,会以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悲剧的说法为代表。

所有艺术都是以模仿为主,但它的模仿不是写实。模仿是一种理型的挑选过程,把它提炼成为可能是或应该是最理想的样子。

所以这种模仿的艺术,它本身不是道德的活动,与行为的善恶无关;也不是自然的活动,像生育子女、种子长成大树这些;它属于创作,可以产生与自己被模仿着不一样的东西,像诗、画、雕塑这些。

# 真正的悲剧

真正的悲剧里面的主要角色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他有人性的优点和缺点,他没有特别做什么样的事,却因为命运的安排,而使他遭遇可怕的后果。所以悲剧的主要角色不是人,而是命运。

# 悲剧可以净化心灵吗

悲剧的作用是引发怜悯与恐惧的心理,然后将我们内心的情感加以净化。悲剧人物,我们对他表示怜悯,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很无辜,居然碰到这样的事;同时也觉得恐惧,为什么?因为我们也是人,同样的命运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就是怜悯与恐惧。

比如说你欣赏希腊悲剧,看到《伊底帕斯王》,我们都知道他做了古代所能想象最可怕的事。杀了父亲,娶了母亲。所有人在看的时候一定都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俄狄浦斯王其实本身完全不知道命运的安排啊,从这一方面看他是无辜的,但他做的事情确实是天理不容,人情也不容。

所以你看完之后会觉得什么?一方面怜悯同情他,好像如果不同情他,你就有共谋伤害他的嫌疑了;另一方面是恐惧,因为命运的手无所不在,随时可能伸过来对付你,而你还不知道自己遭遇到什么事情。

所以你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产生了怜悯与恐惧的心理,然后让你的情绪像彻底洗了澡一样,完全变干净了。

你和别人有矛盾,领居家的门口多放了一双鞋,你都要去闹。看完悲剧你就想说:“我们都是人,都是一样的命运,我们何必计较这些小事情呢?”我们与别人长期相处,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原始的亲密关系,而只是在计较一些琐碎的事情。

# 历史、艺术、哲学

历史是把特殊的事件当作特殊的时间来说明。
艺术所谈的比历史要更为真实。它的对象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他不去强调个别事件的叙述,它强调的是某种类型的表现——有这种性格的人,就可能或必然会说什么或做什么事。它不是要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二是要强调类型,让你看到类型之后,知道将来发展的趋势。
哲学是纯粹描写普遍性、追求共相的一种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