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 大约 23 分钟

谈到希腊文化,转头必见柏拉图

——黑格尔

# 上街寻找苏格拉底

由于很好的家世背景,柏拉图接受了当时最完美的教育。他很早就学会了绘画、作诗、撰写宗教祭奠的颂词。进而又学习了写作抒情诗,以及当时最流行的悲剧作品。

柏拉图在20岁的时候参加年度的悲剧作品竞赛,希望争取到桂冠诗(广义文学创作)人的头衔。他在前往剧场的路上,看到路边一群人在聊天,就凑上去听一听。原来这是苏格拉底在与人对话。

苏格拉底的年纪比柏拉图足足大了42岁,在雅典这个人口不到40万的城邦里,他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这个公民了。苏格拉底出身不凡,但他总爱在街头、在体育馆、在市场边跟别人聊天。柏拉图第一次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他看到苏格拉底纯熟地使用反诘法,态度从容,言语犀利,问题层出不穷,论证环环相扣,使对话的人词穷理屈,只好随着苏格拉底的说法不断探寻人生最根本的意义问题。

柏拉图听完这场对话之后,内心大为震撼,立刻下定决心要转向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慧,你人生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要归结为你能否用理性做一个清楚而彻底的思考,以便掌握到真理。好像在电光石火之中,他忽然觉悟到了自己应该何去何从,于是他不再前往剧场,也不去参加悲剧竞赛了。而是转身回家把所有文艺作品付之一炬。从此以后,每天只做一件事:上街寻找苏格拉底

# 洞穴比喻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比喻来形容人类现实上的处境。

在《洞穴比喻》中,柏拉图写道:人类都是双手双脚被捆绑在椅子上,只能看着前面的墙壁。墙壁上出现很多影像,来来去去,有各种活动,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有一个人比较调皮,他慢慢挣脱了绳索。回头一看,原来后面有一道矮墙,矮墙上面有很多道具。再看过去,那面有一个火炬,原来是火炬照着矮墙上道具的变化,影子射在我们眼前的墙壁上,。我们一生以为那就是真实,原来那只是道具的影子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长期把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只看到实在事物的倒影,只听到真理的回声,所见的世界残缺不全;人们又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又因为语言文字的媒介而被别人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这种心态就向无知的孩童,但是执迷不悟的脾气完全像是大人,丝毫不想逃离这个囚笼。偶尔让他看到真相的话,他的眼睛也因为无法适应而宁可接受原有的影像。

我们刚刚提到一个囚犯不愿意接受这种情况。他挣脱绳索,转身继续走,发现原来上面还有一个洞口,他就爬出洞口来到了外面,看到光天化日的世界。原来所有道具的原本、原型都在这个新世界里面。他从黑暗进入光明,开始的时候因为眼睛不能适应,几乎要瞎了。这叫做“使人目盲的光明”。在西方就成为了一句很有名的术语。当你忽然发现从前所见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而这时候你发现了真相,会不会觉得完全不能适应,眼睛好像瞎了一样

这时候,他又不忍心。想到这么多同伴还在洞穴里面,他就走回洞穴想劝同伴说:“大家来,我们去外面,外面才是真正的原版世界。”当他从光明进入黑暗,眼睛又看不清楚了。因此走路跌跌撞撞,偶尔还摔一跤。他跟别人说:“这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别人说:“你连这里都看不清楚,走路还摔跤,还想骗我们吗?”大家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被唤醒,就把他毒打一顿,甚至把他杀害了。

# 盖吉兹的戒指

盖吉兹在吕底亚原来是个牧羊人,他每天在郊外牧羊。有一天,雷雨大作,出现严重的地震。地震之后,盖吉兹跑到裂开之处一看,地下好像有一些重要的珠宝。他爬到地底下,珍珠宝贝是不用说的,另外看到一个空心的青铜质的马。马中间有一具尸体,尸体手上有一枚戒指,他就把戒指拿下来戴在自己手上,然后继续牧羊。

有一天,他无聊的时候转动戒指。当转动到戒面朝向自己的时候,忽然之间,他发现别人好像看不到他。

他发现这个秘密之后,就安排自己被选为牧羊人的代表,进入王宫向国王报告这次开会的情况。然后他用隐形的方法诱奸了皇后,谋杀了国王,取而代之,自己成为国王。这就是有关《盖吉兹的戒指》的故事。

柏拉图讲这个故事用意何在呢?我们再继续看。后面他说:“假设有两枚这样的戒指,一枚给我们所知的好人,另一枚给我们所知的坏人,看看他们后面的表现如何。”

也就是说,如果你可以隐形,那么你还需要做好事吗?你还怕做坏事吗?结果柏拉图非常失望,他说:“最后,这两个人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啊。”

所以柏拉图下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相当让人失望。他说:“没有人是心甘情愿去行善的,没有人是以行善为乐的。”每一个人的善行都是有一些压力,都有被迫的成分。

# 人性其实很软弱

美国曾做过一个民间调查,在民间发出问卷,其中有个问题就是问:如果你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结果80%的受访者都说要抢银行。
人性确实很脆弱,都是好逸恶劳,希望不劳而获,同时又贪得无厌,完全禁不起诱惑。
我们通常认为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但是孔子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换句话说,七十岁之前的孔子如果从心所欲就有可能逾矩。
所以柏拉图在晚年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对话录》留下来的26篇中,最后一篇就是《法律篇》,这个时候他已经接近八十岁了/等于是对整个一生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他认为如果你不能找到理想的君王,也就是不能找到哲学家来担任君王,那就只能靠法律了,所以他认为法律是次佳的选择。

# 柏拉图的金律

有关法律方面,柏拉图提出一些观点。第一个就是他提出的金律。所谓金律就是我愿意别人对我做什么,我也要如此对别人做,也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柏拉图这句话说出来经过了四百年,耶稣出现了。他说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话:“你们愿意别人怎么对你们做,你们就要先对别人怎么做。”而孔子说的话,一般被称作银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到魔戒的故事,如果你隐形的时候可以去做这些事,别人跟你一样,也做这些事,那后果会如何呢?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述过这种状态,那将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现实中,当然不可能有能帮人隐形的魔戒。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处在类似隐身的状态,那种状态下,犯错的成本几乎为零。

# 柏拉图看教育

柏拉图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初始阶段。柏拉图说:“孩子一岁到三岁的时候对他不可以溺爱,因为溺爱会让他脾气恶劣,难以相处;对他也不可虐待,虐待会让他自认卑微,形同奴隶。”还有就是在小孩听得懂别人说话的时候,所有周围的人都要努力使他变得更好,让他能慢慢分辨对与错、美与丑、敬与不敬、该与不该做的。如果小孩不听从,就要纠正他,就像对待树苗,长得扭曲变形,必须加以纠正,否则将来这棵树长不高,无法成才。

柏拉图甚至强调,整个城邦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孩子是一切动物中最难相处的,所以必须勤加管束,看到孩子行为失检,每个市民都有责任要加以纠正。等到孩子离开学校之后,城邦要让他们学习法律,要学习统治与被统治,否则就会受到矫正,这是当时对教育的一般要求,也是柏拉图特别强调的重点。

柏拉图讲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1. 孩童阶段,控制内在的混乱状态;
  2. 青年阶段,要注意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互动,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在这里面求得快乐与荣誉;
  3. 后面就要进入更高层次了,学习数学,最后学习辩证法。辩证法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一种思维的能力,让你可以不断往上提升,找到最后的真理。

# 柏拉图看政治

柏拉图在世的时候,正好是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之后的情况,整个雅典陷入没落的处境。柏拉图因为家世背景的关系,对雅典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是贵族制,一个是民主制,他都有很好的亲戚关系。他早期很希望从事政治活动,以便对城邦有所贡献。但他很快就对政治失望了。他认为政治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努力,而需要集结党派。而一旦有了党派之后,正义就不可能完全实现。他还强调,一个人如果要为正义而奋斗就要保持缄默,否则很容易就受到伤害了。

柏拉图年轻的时候,雅典经历过寡头制以及民主制。所谓寡头制,就是由有钱人组成的执政集团,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罔顾正义。后来又改为民主制,民主制是有群众做主。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人诬告判处死刑。就好像我们今天说的“群众的年龄只有13岁,民主政治很容易就变成暴民政治”。所以柏拉图对于现实的政治,基本上是非常失望的。

#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政治组织是基于人与人的互相需要,每个人的天赋、才干不同,各有所长,所以要进行专业的分工,使效率更高。

那么理想的城邦应该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应该分为三个阶级:统治阶级、卫士、一般的市民。

当时的雅典是一个城邦,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像“小国寡民”一样的结构。他认为最理想的城邦是5040人。为什么是5040呢?因为5040可以被3整除,因为城邦要分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

他还拿神话来作为这个的背景,让一般人更容易接受。他说:“当初神造人的时候,用了金、银以及铜铁...”,听起来好像宿命论。柏拉图又给了一些缓冲,他说:“这三种成分所生的子女可以有不同的品种。”事实上,你怎么知道谁生的子女是什么样的品种呢?这就要靠长期的教育了。

能够通过层层的教育考验达到最高的层次,学到哲学辩证法的,那就是统治阶级了。所以柏拉图还强调:“如果哲学家不能成为君王,那就只有设法使君王成为哲学家。”这个说法有机会实现吗?答案是没有,因为哲学家不可能成为君王,君王成为哲学家在罗马时代倒是有个例子。他就是著名的罗马皇帝——马可斯.奥勒留斯。他自己也承认君王没有做得很好,哲学家也做得不怎么样,所以柏拉图的理想还是达不成的。

我们常听到有关柏拉图与共产主义的关联。柏拉图确实谈过这个题材,但他这种想法是限制在卫士这个阶级。卫视等于军人,要负责保家卫国。他们必须共产、共妻、共子。因为你一旦有自己的家庭,就会有私产;一旦有私产,就很难为国家、为城邦服务。这是柏拉图的想法。所以,我们谈到柏拉图的共产思想,应该有所限制。

柏拉图还提出了四大德行,一般称为“四枢德”:明智、勇敢、节制、正义。

# 柏拉图对政治结构及政体类型的看法

# 贵族政体

他认为最理想的是贵族政体。这里说的贵族指的不是出生的血统、祖先传下来特定身份的贵族,柏拉图所谓的贵族是指在知识上与道德上的杰出人物。知识与道德不能分开,知德合一是他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这样,等于是精英统治的一种理想国,是由明智、智慧来统治的。

# 名誉政体

名誉政体是代表由卫士阶级统治。主导的原则不再是明智,而是名誉。重视名誉的话,对许多事情都会自我要求,要自我提升,所以抱负与野心受到最高的推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了名而不要利”。

# 寡头政体

寡头政体又称“富人政体”,他以财富为主。他们想象说有钱人已经有钱了,应该不至于再去牟利吧!事实上,金钱容易带来纠纷,产生各种罪恶。

# 民主政体

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雅典民主政体。它是以自由与平等为原则。但是缺少稳定性,失去稳定的价值感。尤其是苏格拉底受到诬告,经过合法的程序被判了死刑,使柏拉图对于民主政体非常反感。

# 暴君政体

最差的一种——由无知而激情的独裁制在统治,既残酷又野蛮。

# 柏拉图对艺术的看法

西方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很讨厌柏拉图。因为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面公开说要设立检查制度,要对艺术品加以检验,看是不是适合城邦的需要,然后要把很多坏的艺术家赶出他的理想国。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 教育不能没有艺术

一个孩子小时候当然需要听听故事、看看戏剧表演、学习舞蹈等等。还有读读古代的经典,各种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那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是必要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品呢?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

所以柏拉图就会特别强调。有些艺术很糟糕,它会带来负面效果,哪些艺术呢?

基本上,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有知识而去模仿的,那么这个时候艺术家跟哲学家差不多。因为他有知识,他真的懂得里面的道理,然后就以模仿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二种就不一样了,是无知识而模仿,他根本没有正确理解,他也去模仿许多人生的事情。

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开始写了史诗,大多数艺术家都是第二种。他没有正确的认知,对于真理没有真正了解,他也去模仿,他透过文字、形象、声音、建筑来模仿许多人生的状况,但他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时候就可能造成问题了。

# 柏拉图对艺术地见解

艺术应该为人生服务

——柏拉图

这句话在后世引起很多讨论。很多艺术家喜欢为艺术而艺术,好像艺术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本身有独立的生命,不用考虑任何现实的效果跟利益。一说艺术为人生服务,好像它的功能就很狭隘了。

柏拉图继续强调:“美的作品有如微风,带着清爽的空气,洋溢于耳目中。使年轻人自动而不知不觉地就模仿理型之美,并且与他协调无间。这种长期地模仿会陶铸一个人的习惯与本性,在他的体态、声音、思想上皆是如此。

柏拉图说,艺术作品也是为了迎接生命中地美与善。

而他所排斥的艺术是很容易受到群众意见所摆布的,就是为了讨好群众而制作地艺术。柏拉图特地发明一个词叫做“剧场统治”,用戏剧来统治,用它取代了精英统治。

# 柏拉图的灵魂观

如果想对人生的问题做比较完整的理解,很难避开一个概念,那就是灵魂存在吗?

# 柏拉图对灵魂的看法

柏拉图的灵魂观是受到前面介绍过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地影响。就是把灵魂当作生命地原理,它是不死的,而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所以人生的目标何在呢?

就是要让灵魂越来越纯粹,越纯净,最后可以回归神明的家园。这就是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得到的启发。

# 如何证明灵魂不死

  1. 轮回观念,灵魂不死,只是不断地更换身体

  2. 回忆说,人在出生之前,灵魂在理型的世界里面,见过一切理型的原始模型,只是出生的时候忘记了。那么这一生你所得到的知识就是对理型地回忆。这种说法强调人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如果你不是在前生已经知道的话,那知识就没有普遍性了。因为你只能靠归纳法,在现实的经验里面慢慢去找材料,永远是到此为止有效。后面呢?就没有把握了

  3. 理型论,存在的东西有两种:理型与生灭之物。所谓生灭之物就是我们在世间用感官所见的万物,它不断在变化中。但是我们用理性所掌握的就是原始的模型,称作理型。灵魂跟理型有相似的部分,也就是说灵魂必须接近神性,它才能够领悟真正的理型。所以灵魂是不死的。

  4. 灵魂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本身具有一种自发的、自动的生命,就就是说它是生命原理,人的身体要有任何作用都需要灵魂发号施令,所以灵魂本身是一个自动的原理,他必须不死。

  5. 身体生病的话,会老会死。人做坏事就相当于灵魂生病,但有人做了很多恶事,他的灵魂依旧继续存在。所以内在的恶的因素并没有使灵魂死亡,那是因为灵魂是不死的。

# 灵魂的内部区分

灵魂的内部有它的冲突,一种激情出现的时候,我知道不应该顺从它,但同时又觉得愤怒。“知道”来自理性,“激情”就是欲望、情绪,“愤怒”就是意气、感受。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者代表理型,民众代表情绪,卫士代表意气。

# 理型论

# 人类认识的途径

  1. 感官,通过感官得到的,充满变化的。充满变化意味着不可靠。这种情况下,你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2. 理性,街上有很多车,但不管什么样的车都叫做车。所以你要掌握的是车的形状、车的样式。这在哲学上称作“形式”。

# 理型——物的类型、规律、标准

得到一样东西的理型需要考虑三种情况:

  1. 它分类归纳之后,它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你看到卡车、牛车...它分类归纳之后,属于“车”这个类型,那“车”就是理型;

  2. 它的自然法则、规律是什么。车是载人的,在路上跑,跑起来是什么情况,这叫做规律;

  3. 它的目的与方向,也就是它的标准是什么。车是要载人到达一个地方,飞机也一样,都属于交通工具。

# 发现而非发明“理型”

很多人说柏拉图是唯心论者,但从他“发现”理型的角度出发,他并未唯心论者。因为唯心论者更偏向于发明。

# 五种理型的重要性排序

  1. 价值上的理型——伦理学、美学上的价值理型。这样可以保证人的生命是走向善与美的目的;

  2. 数学上的理型——数字、图形。没有数字跟形状,我们根本不可能进行抽象的思考;

  3. 概括的理性——比较词、连接词。你不使用这些词,根本说不了一句话;

  4. 自然物的理型;

  5. 人工制品的理型。

# 对爱与美的追求

# 神圣的疯狂

在古希腊,疯狂有四种:预言、神圣的仪式、诗人的创作、爱。

  1. 预言:预言的能力来自太阳神阿波罗。因为光明照见一切,让你知道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预言针对未来,在一般人看来不可思议,所以称他为预言的疯狂。

  2. 神圣的仪式:这种疯狂来自酒神狄俄尼索斯。好象一个人喝醉酒了之后,就可以表演出他生命里面一种合一的情调。我想尼采是有这种体验的。

  3. 写作的灵感:在古希腊神话里面有九位缪斯女神。你写作的时候有时会觉得是神来之笔,就是这种体验。

  4. 爱:在希腊神话中,有两位神与爱有关。一位是美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一位是爱神厄洛斯(Eros)。在阿芙洛狄忒生日宴上,一位男性富翁与一位贫困的女性结合,生下来厄洛斯。所以厄洛斯作为爱神,他有个特色,一方面是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对象很缺乏。丰富跟缺乏结合在一起之后,产生很强的生命力。
    所以一般西方在讲到厄洛斯的时候,他就代表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要看他想什么方向发展。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听到柏拉图式恋爱,那就是说这个生命力应该朝向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朝向理型。

# 柏拉图式的爱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能只爱她的身体。因为人的身体会衰老,会生病,最后还会结束。你要爱她的理型。简单来说就是灵魂。这种爱是没有具体接触的。但是想象到对方的完美,跟自己本身的完美可以对照,会产生一种内心里面互相珍惜的感受。

# 爱与美

《对话录》中有一篇被公认最美。那就是《飨宴篇》,也译作《会饮篇》。里面苏格拉底谈了他对美由浅到深的七种美。

  1. 美的身体
  2. 身体的美:超越了个别的人、个别的身体,进入到一种普遍的美
  3. 灵魂之美:超越变化的身体,关注本质
  4. 群体的秩序之美:如城邦的传统、法律、制度
  5. 知识之美:不再局限一个城邦
  6. 美的海洋:掌握古往今来所有人、所有民族对美的欣赏
  7. 美的知识:了解美之为美。发现美跟真、善其实是一个整体,是合一的

# 柏拉图对幸福人生的看法

# 欲望能得到满足吗?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要惩罚一个人的话,他会怎么做?

第一位代表人物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s)。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了火种给人类。人类有了火之后才可以御寒、抵御猛兽。但因此触怒了天神宙斯(Zeus),就罚他被绑在高加索山上,让老鹰每天吃他的肝脏。照理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但麻烦的是,第二天早上肝脏又长出来了。所以他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循环在一个痛苦的过程里面。

第二个神话是有关西西弗斯(Sisphus)的,他泄露了天神的秘密,让河神知道谁把他女儿绑架了。他有个条件,希望河神将河水赐给人类,大方一点。结果西西弗斯也被惩罚了,如何惩罚呢?就是要他推石头上山。山是斜的,石头是圆的,所以一推到山顶,石头立刻滚下山脚。

这两种惩罚都代表了——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所以,如果你把快乐建立在身体的本能、欲望的需求上,那么恐怕没完没了了

# 快乐需要知识

所有的快乐一般来说都需要计算,就是我要算一算苦乐的比例,我如何接受小的苦可以得到大的乐,在里面计算。其实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正的知识。

有一位重要的悲剧家叫做索福克勒斯。有人问他:“你现在老了,是否还能享受性爱的快乐呢?”索福克勒斯这样回答:“啊,朋友!我庆幸自己摆脱了它,就像奴隶终于逃离了一个野蛮而疯狂的主人。”这种回答就是生活的体验,需要到一定年纪之后才能觉悟。但是,你不能更早一点觉悟吗?

# 柏拉图的幸福人生六个层次

  1. 适度满足自然的需求
  2. 快乐而不含痛苦
  3. 拥有知识与能力,可立足于社会
  4. 明智处世,言行适当
  5. 妥善安排生活,显示比例、完整与和谐
  6. 知德合一,由内到外,表现中庸合宜之道
上次编辑于: 2020年5月31日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