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空间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vic 空间

Choose mode

  • dark
  • auto
  • light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Vic

0

Article

0

Tag

西方哲学
  • 哲学源自惊叹
  • 哲学双重系统
  • 努力安顿自我
  • 协调人神关系
  • 理性发出光芒
  • 启蒙必有挣扎
  • 伦理学的争议
  • 存在主义思潮
GitHub
  • 为什么是哲学
  • 极简哲学史
  • 哲学的起源
  • 唯物论与唯心论
  • 原子论与辩士学派
  • 苏格拉底
    • 德尔斐神谕
    • 苏格拉底的“罪状”
    • 苏格拉底的对话
    • 苏格拉底的“精灵”
    • 知德合一
    • 苏格拉底的审判

苏格拉底

vuePress-theme-reco Vic    2020

苏格拉底


Vic

# 德尔斐神谕

苏格拉底每天跟别人聊天,他有个朋友叫凯勒丰,有一天就到德尔斐神庙(供奉阿波罗神)问了一个问题:“在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明智?”。结果得到的答案是“没有”。
凯勒丰喜出望外,立刻奔走相告。苏格拉底听到后说:“我怎么能算聪明呢?我一天到晚跟别人讨论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把握。可是神说的话一定有道理,为了去了解神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要去验证一下神是不是弄错了,所以我去设法找一找真正明智的人。”
于是他带着一些年轻朋友去拜访三种人。这三种人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很明智、很聪明的:①领导城邦的政治人物;②拥有许多粉丝的作家;③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
但他发现这些人都是在自己的领域了解得比较多,同时也因此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懂得也多。
最后他得到一个结论:神为什么说我最明智呢?因为只有我知道我是无知的。别人都跟我一样无知,但他们自以为有知,在自己本行以外的事物也以为自己胜过别人。

# 苏格拉底的“罪状”

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被三个人联手告进法院。罪状有二:腐化雅典的青年;不信城邦的神明,自己另外造一个神去信。
这里谈谈腐化雅典青年,雅典的青年本来对于之前的三种人都非常尊敬,但经过苏格拉底对他们这一访问、对话之后,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所以他们对这些人就不再有以前那样恭顺的态度,所以说他腐化青年。
但是苏格拉底是想让人知道,一个人的名声、地位、权利并不值得尊重而是他应该具备真正的知识。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回到德尔斐神殿,德尔斐神殿就刻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与凡事勿过度。
第一句讲“知”,第二句讲“行”。这也是几千年来,不同地方的智者所共同追求的答案。

# 苏格拉底的对话

苏格拉底由对话发展出了三种方法:反诘法、归纳法、辩证法。这说明了对话是思考的重要过程。

# 苏格拉底谈“勇敢”

《对话录——拉克斯篇》中讲到:苏格拉底遇到两位将军,三人聊着聊着就谈到了“勇敢”。首先苏格拉底请教别人先提出他们的观点。拉克斯是一位将军,他说:“所谓的勇敢就是按照长官的命令往前冲锋,绝不后退,这就是勇敢。”苏格拉底说:“这是真的勇敢吗?一定不能后退吗?”“当然不能后退。”苏格拉底接着举例说明:“在公元前479年,普拉提亚之役,斯巴达面对波斯人的进攻,他的将军先下令撤退,后来再进行反攻,最后胜利。你如果勇敢一定是不能后退,那这不是一个矛盾的例子吗?”这个例子让拉克斯吓了一跳,说:“我以前一直以为勇敢就是向前冲,大不了一死了之。结果勇敢不但不是盲目地向前冲,反而是有一个计谋,要思考勇敢的目的何在,是要战胜。”
像这样的例子一个一个累积起来,叫做“归纳法”。一般人在对话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就是归纳法。但是有一个问题,归纳法没有普遍性,就是过去有许多事情可以给你参考,并不代表将来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所以归纳法在学术上很好用,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限制。归纳法是到此为止有效,但它缺乏普遍性,你还需要进一步采用别的方法去思考。

# 苏格拉底对话的意义

苏格拉底每天都跟别人聊天,那他对话的时候通常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就是虽然那个人一开始谈的是完全不同的话题,苏格拉底会一直阻拦他,让他不要谈那个无聊的事,知道他开始谈起自己目前的生活形态,以及过往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你要谈谈你自己。 一旦苏格拉底让对方陷入他所设想的话题,他就会进而从每一个角度完整而确切的检视这个人,让这个人去了解自己这一生过的是不是真实的生活,对于德行是否有真正的认识。所以后面就发展出一句话,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 苏格拉底对话中的思考工具

  1. 反诘法,使对话更为深入。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一再请别人把他用的字,用的词说清楚,这会使对话更有效率。

  2. 归纳法,提炼自己的观点。从你举的例子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3. 辩证法,保持开放的心态。辩证法承认我是正方,那么一定会有反方,所以要有这样开放的心态,才能够吸取别人有价值的观点,再往上综合提升。

# 苏格拉底的“精灵”

苏格拉底被人控告两大罪状:①腐化雅典青年;②他不信雅典传统的神,自己立一个新的神就信了。
针对第二点,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道:“不是那么回事,我并没有自己立新的神,只不过我在许多的时候确实会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他说是来自于精灵。

# 何为“精灵”?

在当时雅典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精灵,有点像守护天使在身边,那个精灵把他这一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安排好了。所以简单来说,精灵就好像是一张命运的地图,只是一般人不太在意,也从来感觉不到说有什么精灵的问题。但是苏格拉底不一样,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说这样的精灵从他小时候就发出声音,警告他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譬如他曾经想要从政,精灵的声音就提醒他“不要做,不要做”,他就放弃了。他特别提到一点,他说:“今天早上我到法院来接受你们审判的时候,这个精灵并没有发声叫我不要来,代表我到法院接受审判不是什么坏事,是好事。”

# 良心原则

“精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良心的声音”。
当你的行为在社会上不被接受的时候,你要不要继续做呢?这时候你不能只看外在的要求,只看外在的要求到最后你被群众化了,变成了许多人之一,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要坚持某些你认为对的事情去做呢?这叫良心原则,这种良心原则在西方到后面影响很大。譬如二战时,很多德国军官拒绝接受上级的命令杀害犹太人。他们宁可不做军官,宁可叛逃也不愿意执行这个杀人的任务。这就是良心原则。

这种良心原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应用,在这一方面尼采有个观点。尼采的观点非常精准,他谈到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转折点,每当人类的社会出现了危机,这个时候都有一个确定之物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人心灵深处恒存的坚持行事正当的义务,这是一个绝对的义务。”苏格拉底伟大的发现就在这里,他用他的生命作为见证,来肯定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最后的坚持。

# 知德合一

如果你知道孝顺而没有去做,代表你没有真正知道孝顺。那个“知”只是脑袋里面听说过,书本上看到过,你没有真的了解孝顺的重要性跟必要性;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孝顺,也许偶尔可以做出孝顺的行为,但那是碰巧。因为他并没有了解孝顺的重要,他就不会坚持下去。

# 德

德行就是善的行为。一般讲德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一个人按他的职责所应该有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一个人生而为人就应该有的行为。
这两个问题并不一样,但经常会被混淆在一起。所以苏格拉底每一次跟别人谈到德行的时候,大家好像都会觉得德行好像不难,就是讲你这个职务有什么要求,今天叫做职业伦理。但苏格拉底进一步就会问:“这难道就是真正德行的意义吗?”各个领域里面,各个职责里面的德行是多,并不代表一个统一的人一生应该有的德行。

# 知与德的关系

  1. 无知是最大的罪恶

  2. 没有人是故意为恶的

——苏格拉底

不知而行,代表你只是碰巧做了你该做的事,下次如果有挑战、有考验,你就不见得会做你该做的事;
知而不行,代表你知道的只是外在的规范,你没有了解应做之事内在的道理,它跟人性有什么必要的关联,你没有了解。所以“无知就是最大的罪恶”。

# 德行能不能教导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如果有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德行,他要能教别人去了解的话,那这个人就好像在人群中行走的神。
人的灵魂在出生前早就存在了,在你出生以前,你的灵魂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它见识过,它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德行,但是出生的时候忘记了。所以他说:“知识就是回忆”。等于是说不能靠别人教我,只能靠自己觉悟。一旦有所觉悟,就由内而发,自己知道整个德行怎么回事。

# 知德合一造成的影响

  1. 太过强调德行跟“知”连在一起的话,就忽略了人很脆弱的一面。人有情感,很容易受影响;人有意志,但也容易把持不定

  2. 苏格拉底说,整体的德行是整个生命的要求。但是一个人有德行与否是非黑即白的吗?不完整的“德”就是没有德吗?

# 苏格拉底的审判

苏格拉底用死亡见证了他的人格和哲学,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有关他受审、死亡的过程。

# 审判过程

美国今天的审判方式就完全就完全是参考了雅典当时的状况。审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法官团来判定有罪与否;如果被判有罪,第二阶段再判要受什么样的罚?
他的两大罪状我们前面都谈过了。第一是腐化雅典青年。他把事实说出来之后就认为“我并没有把他们腐化,没有那个问题啊。我只是按照神的指示带他们发现真理、真相而已”;第二。别人说他自己立新的神。他说:“我也没有立新的神啊,我至少服从精灵的声音。这精灵是我们所有希腊人都相信的神明之一。”
最后的投票表决280票比220票,60票的票距判他有罪。判他有罪之后,要受什么罚呢?
在雅典有一个很好的构想,那就是如果你被判有罪,你自己可以建议一种惩罚看法官团能不能接受。一般人都选择两个:一个是放逐,另一个是罚款。而苏格拉底说:“你们要惩罚我只有一个办法,把我关在国家英雄馆。”国家英雄馆是城邦用来供奉那些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拿到金牌选手的地方。
这样一来,法官团更生气了,他们就以更大的票距360票对140票判他死刑。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他说:“请容我再说一段话。”接着他就表达了他对于死亡的观点。

# 苏格拉底对于死亡的观点

苏格拉底说,死亡有两种情况:

  1. 死了就好像是无梦的安眠,睡觉不做梦;
  2. 人的灵魂在身体死了之后,不但没有什么烦恼,反而等于在狱中解脱一样,得到释放了。

# 苏格拉底的临终之言

苏格拉底在被执行死刑前在监狱中呆了一个月,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看他,包括柏拉图在内。但苏格拉底好像一点也不在意,好像觉得死亡也没什么不好。他的这种态度让很多人深受启发,所以在他临死前有三句话受到很多人特别的关注。

  1. 你们埋葬的只是我的躯体;
  2. 今后你们当一如往昔,按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
  3. 克利多,别忘了我还欠医神一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