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简单回顾

... 大约 4 分钟

# 回顾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时代以来,都是少数爱智慧的人想对宇宙与人生作完整而根本的理解,由此建立的宇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此时哲学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文学与艺术那么贴近民众的生活。

到了中世界,基督宗教取得文化上与政治上的主导权,实际上就是以宗教为主、哲学为辅。当时强调两点:一、敬畏上帝是爱智慧的开始;二、哲学是神学的女仆,要设法论证神学上的教义都是合理的。

到了近代,从培根、笛卡尔以来,哲学越来越专业化。到这个时候,就拜托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但它渐渐附于科学,而一般人与科学的距离也是蛮远的。

这些都是理性在主导,所以西方哲学的发展整体看起来好像是理性独大,尤其是自从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以后,到了康德出现清楚的唯心论立场,后面是德国唯心论一直到黑格尔。黑格尔之后,到了19世纪中叶,哲学的世界又分裂了,黑格尔的思想本身分裂为左派、右派,但都想要与现实作进一步结合。另外,新的学说也不断上场。因为19世纪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时期,对理性进行深入的质疑,所以各种学说随之出现。

# 两种立场一直存在

所谓两种立场,是因为有另外一种立场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受到注意。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因此要看人的整个生命结构以及它的历程。理性固然重要,但是就人的真实存在来看,还有许多方面不是理性可以说清楚的。

第二种立场,我们可以举四个人做代表:

第一位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言行表现的很多资料还是留下来了。他认为理性应该是辅助的立场。他说过“知识既是德行”,但他的重点在于“德”,在于实践。

第二位是中世纪初期的奥古斯丁,他是教父哲学的代表,要由理性来配合信仰。

第三位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他有一句名言:“我的内心另外有它的理由。”这句话的用意是,你如果要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当然可以找出许多理由;但是,我活在世界上怎么样对待我自己的存在呢?他说:我的内心另外有它的理由,所以才会提出赌注论证来支持他的信仰。

第四位是卢梭。卢梭在启蒙运动中提出情感主义,得到当时人们很大的反响。

这四位在传统西方哲学里面,往往不被认为是主流的思想家,因为一般认为主流思想家应该探讨所谓的理性、知识、形而上的本体等等。但是人是完整的,正如我们也常常提到的,人生有三大奥秘——痛苦、罪恶、死亡。活在世界上,痛苦与快乐如何分辨?有罪恶,也有善行,该如何抉择?人最后会死,死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一个人想彻底了解人生的意义,对这三大奥秘必须有某种觉悟。

# 希腊与希伯来

希腊Hellas,希伯来Hebrew,这两种思潮就是四方所谓的两个H的对峙。

简单来说,希腊强调“理性人”,人有理性,所以要用理性来规定一种标准的人生;希伯来强调“整体人”,整体人体现于个体上,在每一个个别人身上。以下从五个方面来简单说明双方的分歧:

  1. 人是理性的动物 vs 人是信仰的动物(以信仰作为整个生命的基础)

  2. 看到万物的抽象本质 vs 看到人的具体存在,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有痛苦,也有罪恶的威胁等等

  3. 以超然的态度旁观,再做一个合理的说明 vs 以献身的态度投入,人不能旁观,必须投入一方,要选择站在善、恶的哪一边

  4. 永恒的境界可以由理性推得 vs 永恒的境界总是在神秘之中,人需要体验与实践

  5. 人有能力追求美善合一的理想,要把现实世界当作一个可能达到理性的境地 vs 人的有限与软弱不可能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人永远只能改善自己,不断向上提升

这种对峙不单只是在这两大思想阵营出现,事实上在每一个人身上也都有类似的对峙。当然,这两者也有互补的作用。

上次编辑于: 2020年5月31日 07:25